李熙升穷其一生为守护我们的语言而奋斗(2) 返回

李熙升先生在旧韩末时期(1896年)出生,作为国语学家、诗人、作家展开活动,作为这片土地的知识分子奋斗了一生。该书是作者年过八十后以亲身经历为中心写的自传。其中记录了经历大韩帝国和日帝强占期36年、两次世界大战、美军政期、6·25战争、自由党与民主党政权、军事革命与共和党政权等,在崎岖的岁月中,他始终守护和培养我们的文化,尤其是国语。

因庚戌国耻而失去国家的少年所见所闻,决心一定要学习在当时来讲还比较生疏的语言学而离家的事,从外国语学校开始经过多个学校,到20岁才从中央学校毕业的事,3·1运动时,画上太极旗到处分发并高呼万岁,与同志们一起用油印机制作地下报纸散发的事……像这样的轶事作为一个个独立的记录展现在读者们的眼前。

甚至当复读生,在30岁作为“老学生”进入有朝鲜语文学系的京城帝国大学的预科,终于完成了学习语言学的梦想,而且享受大学的浪漫,与朋友们一起快乐度过的事,这些都成为了润泽他的人生的基础。担任梨花女专的教授,培养一大批女文人的事,参加朝鲜语学会,在拼写法统一案、标准语矫正、外来语表记法统一案的制定过程中他起到中心作用,今天我们能够享受的国语生活,有他的一份功劳,这是应该长久受赞扬的事。

但因朝鲜语学会事件,蹲了三年大狱的期间,身边的同志们受到严刑拷打,没能战胜饥饿和疾病而相继死去,这既是他个人的苦难也是我们文化的磨难。他一出狱就为了拯救在日帝的国语抹杀政策下面临‘死亡’的国语而东奔西走,并肩负起重建京城大学的重担,成为了教授,这对于我们文化的重建,是一大幸事。

书中还有很多展现出这片土地悲剧性一面的事情。如,6·25战争中,在9·28收复的前一天,在战斗的漩涡中,家里突然失火,全家人只保住了性命,所有的财产被烧成灰烬,在1·4撤退时,徒步走了大约1000里路走到釜山,又因母亲临终而千辛万苦赶回来,艰难地寻找失散的家人。

他在4·19革命时,在教授示威活动中打头阵,促使李承晚总统下台。这直接展现出了他的儒士精神。在退休后,随着担任东亚日报社社长、私立大学的研究生院院长、东洋学研究所所长,一直没有休息时间,一方面是由于他的能力超群,但也同时展现出了在他身上根深蒂固的勤勉性。

这本书,只要一拿起来,就让人欲罢不能,不看到最后不会想要罢休,书中的事件非常起伏跌宕,文笔非常流畅。最重要的是书中流露出的精神会让我们深受感动。这本书将贫穷学者的儒士精神经过20世纪成长为现代知性的面貌原原本本地展现出来。

[1][2]